媒体们爱一拥而上,爱搞事。
“当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迫不及待地想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那么,整个社会都要承受他们对新闻的穷追猛打,以及“从锁眼中窥视一切”的爱好。”雀巢总裁茂赫说。
“今天的商业化传媒就像一头饥饿的巨兽,以个人化、戏剧化和片面化为特征。”兰斯·班尼特,华盛顿大学的政治学教授。
媒体是仅次于经济的“第二股势力”,如果不恰当地处理好传媒关系,就会变成一头可怕的野兽,将公司卷入舆论漩涡,在风暴中摇摆。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新闻炒作的年代,“卖点”是新闻炒作的基础,也就是要制造轰动效应,引起大众的共鸣。
对于新闻的炒作,实际上更多的是迎合受众的好奇心,媒体通过人为的“卖点”来创造,而商家则是在追逐短期的经济效益。新闻炒作追求创新、追求社会反应、宣传效果,以达到舆论对企业的影响;也注重形式的包装,从文字的内容到报道的尺度,都不乏夸张、渲染的倾向,以增加新闻的情绪和舆论的冲击力,最后精心策划、首尾呼应,让文章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获得舆论的回应。
约翰·斯维克在他的《注意力经济》中写道:“说故事是媒介最重要的卖点。而且,公司出了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诱惑力的事情,如果媒体们稍微煽风点火,再加上一些煽风点火的话,那新闻的影响力就会直线上升。”
那些热衷于“出事”的媒体,往往会在新闻的开头“添油加醋”,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当当夫妇的俞渝和李国庆的“深夜互撕”,充满了八卦的味道,两个人的细节让网友们啧啧称奇,不愧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奇才。
相比于传统的新闻,这种八卦、娱乐化的新闻,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l传媒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可以摧毁一家公司。
在传媒无处不在的今天,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一旦被媒体报导,立刻就会引起舆论的关注。
当一件社会事件被媒体报导,引起了舆论的注意后,事情的主导权就会发生变化,不再是当事人,而是由新闻工作者和大众所说。媒体的流言蜚语和大众的想象可以改变整个事件的走向,甚至是无中生有。
作为舆论的导火索和创造者,如果记者们对新闻的控制不力,造成了更多的负面影响,那么,媒体的影响力就会变得更加致命,对公司的利益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还有其它积极的、消极的影响,这些都有可能对一个公司造成直接的、间接的破坏。因此,未来媒体发展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传媒在企业生存中所带来的网络危机是不容忽视的,它的力量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中国民营技术企业家论坛2005高峰会议上,科龙集团的主席顾雏军,因传言而一字一句地对一名记者说道:“我只能说一句话,人言可畏。你说的多了,说的少了,中国的公司会发展的更好,中国人的公司也会更好。
传媒不仅是一个公司对外的窗口,更是一个特殊的顾客,它可以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它的发展更加顺畅,而如果你不能被它所了解,那么你的公司就会遇到很多的阻碍。因此,商家应注重与传媒的互动,以积极的方式“露脸”,塑造企业形象,传播企业精神。
企业要把传媒当作合作伙伴、顾客一样看待,要有新闻意识,传媒是上层,科研要有思维。要在媒体中展示自己,企业必须要有创意的思维。
此外,在当今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企业的危机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广泛地蔓延,必然会受到社会和大众的高度重视。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对公司的形象、品牌声誉造成毁灭性的冲击,从而让公司的无形资产在顷刻间贬值。新闻媒体是一柄“双刃剑”,能影响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
一则新闻能使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上升或使一家公司陷入困境。有很多“死因”都是因为新闻工作者的错误报导。
1996年,湖南一名退休工人病逝,他的家人说他是因为吃了三种口服液而死亡,因此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298,000元。三株初审败诉,其家人和法庭联络全国传媒进行炒作。此案经过一年多的审理,最终三株最终胜诉,认定死者并未购买三株口服液,且所开具的单据都是假的。
三棵树的官司虽然打赢了,但也因此而一蹶不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新闻的报导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当当的创始人和妻子的争吵,为当当带来了一个新的流量高峰。根据百度的数据,十月二十四日“当当网”的关键词搜索指数和当当应用软件商店的最高排名。
随着奢侈品品牌纷纷把香港,澳门和台湾划为独立的区域,中国的奢侈品品牌也因此一蹶不振。媒体还没来得及报道,那些奢侈品牌就已经“凉凉”了。
l公司的资本实力在“媒体战”中注定无法打出“同情牌”
新闻工作者在报导一个事实的时候,往往是由新闻媒介自己的观点主导,超过了事实,并且往往会逐渐成为事实。公众喜欢听新闻,但往往不会在意新闻的真实性,因为他们认为,公司的压倒性优势,让人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所以,每当有公司欺负人的时候,民众都会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再加上媒体的煽动,舆论就会将他们引向另一个方向,而媒体的影响力,也是一柄“双刃剑”。
不管怎么说,舆论的压力都会让公司不得不承认,毕竟只有公开道歉,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当事实渐渐偏离了事实,民众们只是想要一纸道歉,而弱者们却发现了“强者”的软肋,却屡屡失败,那么,新闻就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l大众对新闻报导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不过,大众也不可能一边倒的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曾轶可的一条微博,将政府官员“挂”到了网上,曾轶可却以“弱者”的身份,站在了法律的对立面,向社会发出了最低级的呼喊声。
曾轶可“维权”的这条微博,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被冤枉的感觉,她在极力反抗政府官员的霸凌。假装懦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边防检查站“开炮”,希望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注意。
民众的情绪并不总是倾向于弱者,在弱者、弱者刻意扭曲真相的时候,民众会理智地思考问题,用“雪中送炭”的方式来帮助弱者。
l公司与媒介的关系应作何反应
今天,谁也不能小看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传媒代表的是政策、法规之外的另外一种力量,而这些在公司周围游荡的记者,就是令人喜爱和畏惧的“隐性法官”,他们可能会将你送到“天堂”享受赞美,也可能会被一支笔、一口唾沫送进地狱,万人唾骂,无法翻身。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信息的广度、深度均有所提高。尽管人们获得更多更便利的途径,但大众接受程度还是依赖于新闻报导。
对大众来说,新闻是由新闻工作者自己发布的,而大众则是被动的接受,而媒介则可以自主地判断大众接受的资讯,因此,大众会对媒介产生依赖,因此所谓的“资讯大爆炸”,就是一种狭义的说法,这种“信息爆炸”是一种片面的现象,它的爆发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信息都是毫无价值的,只不过是一些媒体故意编造出来的,用来制造恐慌和炒作。
同时,由于传媒的高度敏感,权威资讯的产生也比较迟缓,在权威资讯产生之时,民众对此持怀疑态度。
作为与立法、司法、行政并列的“第四大力量”,传媒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新闻工作者的意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民众的意愿,也就是大多数民众的真实想法。因此,商家要让顾客了解他们,就必须要让媒体了解他们。商业人士应该知道怎样与传媒打交道,以及与大众沟通的技巧。
然而,许多公司在与传媒打交道时,却有许多盲点。
公关在面对新闻报道时,若能快速作出正确的应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将好的变成坏的,并灵活地将“危”变成“机”,以此为借口,以诚挚的歉意。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又能彰显公司的整体形象。